原标题:实施工程技术 500高空拆塔吊,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技术专家”,他的故事激励了千万人!
今年3月15日,人社部召开会议,要求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此前,就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曾发言指出,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到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如何补齐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短板呢?
3月22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王牌栏目《经济半小时》播出《吊起“中国高度”的人》专题片,摄制组走进由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承建的武汉中心大厦项目,聚焦塔吊安拆专家徐彬在500米高空拆除大楼塔吊的过程,讲述徐彬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技术专家”的故事。
41岁的徐彬是中建三局武汉中心项目设备机组长,名副其实的“蓝领专家”。19岁以前,在老家麻城三河口镇种着自家两亩地的他,因没有一技傍身,从未想过不当农民去闯天下。
1993年,中建三局在麻城招工,考官看中徐彬敦厚实在,将他录用并分配到当时最吃香的设备组,从事特种装备操作——塔吊驾驶。
经过两年培训,徐彬正式上岗。“当一名塔吊工人不容易,一定要经过严格的体检和培训,考试取得塔吊操作证后才能上岗,身体不好的人不能当塔吊工,恐高的人更不能”。
“第一次爬塔吊,是在三峡大坝总部大楼”,徐彬回忆,那时的塔吊不算高,可感觉上去的路很长,腿一直抖,头也晕。徐彬一度准备放弃,可想到公司培养自己两年,不能说走就走,于是决定好好“干下去”,从开始硬着头皮上,慢慢克服心理障碍,到最后走到驾驶室能轻松地欣赏窗外风景。
“塔吊作业最怕大风和打雷。”2006年,新世界中心项目上,正在塔吊作业的徐彬突然遭遇停电。当时,驾驶室外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徐彬悬在100米的上空,胆战心惊,害怕起重钩来回晃动扫到附近建筑物。一个多小时后供电回到正常状态,徐彬走出驾驶室时,后背已全被汗水浸湿。
天河机场T2航站楼、武广客运专线武汉站、湖北图书馆新馆、武汉中心……22年来,徐彬在汉参与了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建设,随着城市的长高,徐彬驾驶的塔吊也从几十米上升到100米、200米甚至300米。
站在地上抬头仰望,300米高的武汉中心塔吊驾驶室已缩成小黑点。从270米开始,驾驶员就必须徒手攀爬。驾驶室内空间狭小、三面玻璃窗、中间一张椅子,只能坐着不动。但22年云端生活并没有让徐彬感到枯燥,他在塔吊上见证着“最美的风景”和“城市的发展”。
除了塔吊驾驶,徐彬还可担负起钳工、起重工、电工、操作工等任意工种,是单位上有名的“万能手”。
前年,徐彬曾在天津117大厦项目上,担负着上亿元固定资产的管理任务。目前在武汉中心项目上,徐彬还肩负着看管项目上约6000万元的固定资产。从种两亩田到看管上亿资产,徐彬慢慢的变成了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新型产业工人。
“我们不再因没文化、没技能而身处劣势。”徐彬说。在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3万余农民工中,已有20余人和徐彬一样完成了从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幸福转型。
2017年3月13日,在武汉市王家墩中央商务区的武汉中心,438米高的塔顶上,中建三局武汉中心项目大型设备机组长徐彬正领着工友们对重达126吨的ZSL380塔吊进行拆除。加上塔吊本身的高度,徐彬和工友们所处的平台接近500米高,但他神情自若,一如往常,平静地指挥着大家有条不紊地施工。站在平台上俯瞰武汉市区,美景尽收眼底。
武汉中心高达438米,共88层,建设斥资超过了10亿元,2009年9月开建,刷新了我国华中地区第一高的新纪录。
中建三局武汉中心项目经理 邓伟华:我们所在这个城市的名字赋予了这座大楼,它叫武汉中心,它在整个施工的技术上来讲,引领了我们在华中地区今后这样一批的超过400米的超高层建筑。
拆除最后一座重型塔吊意味着武汉中心的建设进入最后的封顶和收尾阶段。而在如此高的地方施工作业凭借得不光是胆量,还需要具有相当丰富的施工经验,徐彬正是武汉中心这一个项目的大型设备机组组长。
此时,他正在指挥另一部小一点的120型号塔吊对脚下的380塔吊进行配重拆除工作,这也是拆除过程的第一步,事关重要。随着钢缆的不断绷紧,十几吨的配重部件撞击在380塔吊的尾端,整个塔吊产生了剧烈的晃动。徐彬检查了一下,下令全速起吊。
中建三局武汉中心项目大型设备机组长 徐彬:我们肯定要在这个落沟之前,在司机能看到的位置, 稳好稳钩,绝对不能摆动,一摆动玻璃就完了,一块玻璃就是1万多块钱。
今年44岁的徐彬,能够说是整个中建三局里大型设备使用和操作的行家里手,他参与建设过的百米级高楼已经数不胜数,经他之手拆装的高空塔吊也不下百部。开了二十多年的塔吊,徐彬不仅操作技术一流,还擅长设备的维修和安拆。
徐彬徒弟 王旺:有人开塔吊开得快,高的话到处晃不稳,开得稳一点效率又很低,我师傅开得是又快又稳,效率提高了很多。
但今天与以往不同,拆除这台巨型ZSL380型塔吊的方式是,折叠拆除吊臂的第四五六节后最前端利用自身卷扬机的动力下降至地面,再借助一旁的小型塔吊拆除主体,这其中需要克服风力、天气等诸多困难因素,并且全部过程要在500米的高空进行。难度系数和风险系数都大大提高。
徐彬:我们塔灌整个呈45度的斜坡,所以说,咱们不可以把东西放在斜坡上面,只能被迫采取第二个。第二个的办法是空中解体,空中解体,也是非常难。再一个,以小塔吊拆大塔吊。加起来是最棘手,最难拆的塔吊。一旦操作不当126吨重的塔吊失去平衡从近500米的高度砸向地面,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在徐彬冷静的指挥下,一块接一块的配重最终都被平稳地放至了地面。
这个不足5平米的平台是工友们在500米高空的唯一落脚处,供人行走的是一条不足30公分宽的铁网栈道,脚下有500米高的离地落差,工友们需要步行30米到达中心区域对吊臂的第四五六节的进行拆除,生命安全就靠身上这根保险绳,因此每到一处都要小心地先把安全钩固定好。
徐彬:那个绳子呢,那个绳子把它收掉啊。这么高的房子,又是什么平台都没有。放眼望去下面都是空的。心里肯定有点犯怵。
配合另一部120塔吊,50米长的吊臂从中间开始向下弯折,看似简单的动作在这个庞然大物身上却花费了半个小时。
徐彬:做一个定滑轮,做一个支撑点,用我们塔吊自身的动力系统,把它放下去。
徐彬手拿报话机指挥着大家的一举一动,此时王旺和另一名工友向已经垂直到90度的吊臂爬去,一个失足就会带来致命的后果。徐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徐彬:还是担心,肯定担心,这个安全系数还是,风险系数还是有的。虽然我们做了技术上的处理,但是还是有一点人的风险。因我们这个房子太高了,地面可能无风,到上面可能到了八级、九级、十级都有,这种天气不可估量。
每次盯着徒弟们走钢丝式地悬空作业,徐彬都会想起当年自己第一次爬上塔吊的景象。
徐彬:我第一次上塔吊的时候,塔吊还不高,当时只有二三十米高,慢慢爬,爬的时候两个腿发抖,两个腿直抖。
徐彬出身湖北麻城农家,1993年,中建三局在麻城开展扶贫招工,他被应招进入了建筑行业。那年他只有18岁,没有一技之长,可以说在这之前,他从来还没想过自己能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去外面闯天下。
徐彬:我当时就是想,我如果要能走出那个小镇我就满足了,如果到县里面找点杂活干一下我就知足了。
经过两年的培训徐彬成为了一名专业塔吊司机,目睹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徐彬对生活和想法也发生了变化。
徐彬:到武汉以后,进入工地干我就想,这就是我一辈子要奋斗的目标,一定要留在城里面好好的干一番。
虽然来自于农民工群体,文化程度也不高,但徐彬并没有仅限于干好手里的活儿,在工友们休息的时候,他开始有效学习机械知识,文化知识为下一步做好准备。
徐彬:我在那看书他们说,你学这个有什么用,你把操作学会了就行了,当时我就埋头学习,他们就认为这个人是不是有点那个,当时别人还是不理解。
从硬着头皮第一次爬塔吊,慢慢克服心理障碍,到能轻松地欣赏窗外风景。随着城市的长高,徐彬驾驶的塔吊也从几十米上升到100米、200米甚至300米,在塔吊上,他见证着城市的发展,而他自己,同样也在快速成长中。
这些年,虽然一直跟着建设工地四处奔波,看上去和最普通的农民工没什么区别,但徐彬不仅拿下了大学专科学历,还通过了难度较高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大型设备的维修、电路、操作、安装,他都样样精通。
2013年,在一次湖北襄阳汉江三桥的建设施工中,北岸的桥梁塔吊忽然出现故障,吊钩上重达2吨的钢筋悬在200多米的高空无法动弹,徐彬没到现场就把问题解决了。
徐彬:当时估计有三四千根线,一根线可能控制好多好多个点,当时我就怀疑有三个点的问题,我让他把三个点一查,刚好在第一个点上他就找到了问题了,把手一摸,线一拉,脱了,就是这一个问题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那一次的“电话问诊”,在中建三局里成了众口相传的佳话,徐彬成了名副其实的“设备专家”,这些年,他被调往各地参与中建三局的超级工程建设,无论是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还是国内的第二高楼天津117大厦都留下了徐彬的身影,如今他更是管理着价值上亿的建筑机械设备。
《施工技术》杂志创刊于1958年,是国内建设系统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科技期刊。本刊及时追踪报道建设领域的最新技术,以其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的特色,深受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和好评,发行量在国内建设领域遥遥领先。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